周丽晨是一名帮助寻找被拐儿童的志愿者,她长期热心帮助丢失孩子的家庭寻找亲人,而且一坚持就是8年。
1.结识义工 与善举结伴同行
孩子,是家庭的核心,是家庭的希望。2008年,一次偶然的机会,家住陕西兴平的周丽晨结识了几位社会义工。凭着一股强烈的责任感,周丽晨开始与他们结伴前行,义卖现场、孤儿家中、捐款现场等义工活动的场所,都曾留下他们的身影。 来小雷(化名)是兴平市药市村的一名孤儿,从小父母双亡,跟爷爷生活,靠姐姐卖馒头维持生计。由于家庭的变故,村里人瞧不起她们,也不愿意跟他们交往。得知这一情况后,周丽晨和她的义工朋友们多次前往来小雷家中,除了给他们力所能及的经济帮助外,还不定期地对小雷进行思想开导,帮他突破思想障碍。现在来小雷的姐姐已经成家,他自己也已经外出务工,能够独立生活,照顾自己了。 8年来,周丽晨所参与的兴平市义工志愿者服务队,先后资助10多个孩子长大成人,共向社会各类财物7万多元。为了资助兴平市一名孤儿,周丽晨她们举办义卖鲜花活动,两次就筹得善款1万多元。
2.寻“宝”路上 逐渐获得女儿支持

一个孩子的失踪,不仅是一个家庭的灭顶之灾,甚至会影响到好几个家庭的几代人。周丽晨正是在参加义工活动的过程中,在见过所丢孩子、被遗弃孩子的各种遭遇后,决心参加“宝贝回家寻子网”的。现在,她已成为宝贝回家志愿者陕西群的管理者,这看似荣耀的背后,其实有着更多的辛酸与痛楚。 周丽晨加入“宝贝回家寻子网”之初,由于迟迟比对不出孩子照片和相关信息信息的有效结果,很受挫败,甚至有放弃的想法。不过,家长寻亲的渴望神情时时出现在她的脑海,使她更加坚定了不退缩的信念。
周丽晨的举动,一开始女儿并不理解:妈妈一个月就回来一次,而妈妈回家后不是打电话,就是发信息、做登记,可以说为了别人家的孩子,妈妈都顾不上自己的女儿。虽有起初的被“冷落”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女儿也看到了周丽晨的变化,她说,父亲去世后母亲情绪非常低落,做了“宝贝回家”的志愿者后,精神状态完全不一样了。受周丽晨的影响,有时在路上看到乞讨流浪的儿童,女儿也会顺手拍下来传给母亲,她说:“我也想加入,就是工作太忙了。” 近几年来,周丽晨用过的笔记本就有十几本,每月用于寻亲的电话费就得上百元,也许这对平常人来说不算什么,但对一个下岗退休职工却不是小数目。虽然经历了太多的艰辛,甚至被人怀疑过,但看到8年来,一些失孤的家庭因为自己再次团聚,周丽晨就觉得辛劳没有白付出。
3.矢志不渝 艰辛付出换团圆

爱三娃(化名)曾经有一个不算幸福美满但却和谐的家庭,当年的一场自然灾害,迫使父亲把三个孩子分别寄养在别人家,三娃的养父把他带回自己的老家,从此爱三娃与亲生父亲失去联系,而他能提供的信息也就只有老家在富县靠近公路边,邻居姓刘,是个哑巴。 周丽晨和其他志愿者分析相关情况后,锁定了6个村子,并联系当地志愿者核查,但都被否决排除了。周丽晨没有放弃,一个偶然的机会,她联系上了当地一个做卖纸生意的老村长,在相互聊天的过程中,她了解到了新的线索。周丽晨借助当地打拐办,联系上了爱三娃的二哥,最后帮助爱三娃找到了自己无数次寻找的亲人。
和爱三娃这样的幸运者一样,周丽晨与“宝贝回家”志愿者已帮助安康杨思莲等50多个失子家庭团聚,在西安、咸阳等地组织打拐防拐宣传、义卖活动数十场次,配合中华儿慈会等开展关爱儿童公益行等大型活动不计其数。 如今,那些还未和家人团聚的孩子,依然让周丽晨寝食难安:“等社会没有拐卖,我就真正退休了。”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