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6月20日,安康市一家医院。张明俊突然从病床上挣扎着起来,紧紧握住妻子陈光娣的手。陈光娣以为丈夫要给自己交代后事,连忙专心地听着。“我要是能再活个三五年,一定要让天柱山村大变样。”张明俊气息微弱地说完,又无力地躺了下去。陈光娣瞬间泪流满面。这是张明俊有生之年给家人说的最后一句话。6月25日11时,张明俊带着眷恋与遗憾,永远地走了,年仅50岁。
“太可惜了!真的太可惜了!”来自瀛湖周边十里八村的村民们抹着泪一个劲地说,张书记是为了我们大家累倒的,他今年才50岁啊!
2015年6月27日上午的遗体告别仪式上,镇村干部来了,市区干部赶来了,远在西安、浙江等地的外出乡亲也千里迢迢地赶来了,当地和邻村的3000多名群众更不用说,早早地自发赶到安康殡仪馆为他送最后一程;不能现场送别的广大网友则在网络上自发留言悼念。
1. 一名最基层的农村党员干部的辞世,为什么能牵动如此多群众的心?这还要从天柱山村这些年的变化说起……
1.“乡亲们都富起来,我们村的面貌才会根本改观”
时间回到几年前。疾病隐患出现的时间可能连张明俊本人都记不清了。但是近些年,张明俊经常感觉腹部疼痛,夜里时常无法入眠,身体日渐消瘦。家人多次劝他去医院检查,张明俊却总是说:“哎,村里一大摊子事呢,总得把工作安排好了再去吧。” 张明俊说的这个“大摊子”,要管好确实不容易。 2001年,原天山、水泥、汪梁三个村合并为天柱山村,由于原先各村都是“问题村”,在合并后选举新领导班子时,3000多人的村竟无人敢揽这“瓷器活”。经过村民们“两推一选”,2002年,37岁的张明俊被群众一致推选为村党支部书记。
“千万别犯傻,放着好好的生意不做,去当那出力不讨好的村支书干啥?” “大家信得过我,才推选我挑这副担子,我既然答应了,就一定要让乡亲们都过上好日子,这才对得起大家的信任。”张明俊用了整整半个多月时间进组入户了解实情,看到一间间破旧的房屋,一个个闲散的村民,他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滋味儿。当他来到在当地人称为“柳树塘”的5组时,一个村民说:“我们这个组没啥变化,不信你看,大部分农户连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栓牛桩都还在。”村民的话深深刺痛了张明俊的心,誓死挖穷根的信念在他的内心越发坚定。
拔掉穷根,得跑断脚跟。“天柱山有个张书记,两双鞋跑出新天地!”这是安康市汉滨区瀛湖镇天柱山村村民的一句顺口溜。“下乡穿胶鞋,便于跋山涉水,走乡串户;进城穿皮鞋,为的是广泛交际,不让人看低了咱农民!”张明俊这样解释自己的“两双鞋”。
水、电、路、征地补偿……一件件急需解决的问题都紧缩到了张明俊的眉宇。于是,他跑政策、跑项目、跑资金,还要跑群众家户做思想动员。那些日子,他带领村“两委”班子跑了城里跑乡村,跑遍了全村20个村民小组,逐户走访农户征求意见。
天柱山村660多户群众散居在5面山坡、13条沟、15道梁,水、电、路是群众最迫切的期盼。在任职后的第一次全体村民大会上,张明俊也曾庄严承诺,不管多难多苦,都要把吃水、用电、修路的难题解决了。张明俊上任做的第一件事情,就是带领群众修路。
山坡太陡,施工难度大,修路耗资大。张明俊多次召开动员大会,深入实地做群众的思想工作,协调解决用地等各种问题。预算短缺,张明俊就到相关部门“化缘”,请求资助;资金缺口,他就个人先行垫资,保证到位;无人承包建设,他让自己的建筑公司来施工……为了修好致富路,他结合当地实际提出,凡村民每修一里路就给补助1000元的鼓励办法发动群众投劳。 在张明俊的带动下,天柱山村家家户户齐上阵,男女老少齐动手,修通硬化通村、到组、入户公路14条,41公里,修建联户路6条,5公里,98%的农户家门口通了水泥路。 接着是解决村民饮用水问题,全村修建供水工程5处,铺设管渠37公里,打水窖290口,全村85%的村民喝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。
再接着是给村里通上电,完成农电网改造15公里,100%的农户通上了电。
…… 13年来,他用不懈的坚持兑现了这一承诺。坐落在烟波浩渺的瀛湖边天柱山村,如今是山清水秀,林果飘香,村美人富。来这里旅游的人们再也不会留下当年“湖美人穷”的感叹了。
2.“群众信任我,这‘担子’再难挑,我也得挑起!”
2015年2月初,张明俊腹部出现严重不适,借着去省里开会的机会,他到医院做了个检查,结果竟是胃癌晚期。 担任村支书后,张明俊就没闲下来过,最终积劳成疾。其实,他的生活本可不必如此劳累。 张明俊虽然学历不高,但头脑灵活,1986年高中毕业后,他开商店、包零工、办企业,靠勤劳智慧率先致富。 在被镇党委和党员群众推荐为村支书后,张明俊扛住家人的反对,顶住朋友的劝阻,将原本效益很好的建筑公司交给妻子管理,毫不犹豫地接下了党支部书记这个担子。 要知道,张明俊放弃的是一家固定资产达3200万元的企业。在个人得失与群众利益之间,张明俊选择了后者。 “组织和群众这么信任我,这‘担子’再难挑,我也得挑起,这正是考验一名党员的‘关键时候’。”这个坚定的信念伴随张明俊一生。从任职直至去世,张明俊不知疲倦地付出,却从没要过回报。但从2002年开始,他给自己开出了一条硬性规定:每年从自己公司拿出3%的利润作为村上的公务费,这笔支出金额每年不低于7万元。
“三穷加一富,要富不得富;三富加一穷,要穷不得穷!只有大伙都富了才算富!”这是张明俊的致富名言。
每到夜幕降临,天柱山村的男女老少们便聚集在村里的3处文化活动广场,跳广场舞、打篮球……“这个广场是张明俊垫资40多万元修建的,他总说,大家的事,就是我自己的事。”村主任王本功说。 13年里,张明俊坚持把党的政策原原本本兑现给百姓,把党的温暖实实在在送给乡亲,从未优亲厚友、搞特权、谋私利,先后负责落实数千万元政策补助款项,从未引起过群众不满。 张明俊的大哥张明生是2010年“7·18”洪涝灾害的受灾户,有资格享受1.7万元建房补助,村上讨论补助对象时,张明俊坚决从名单上划掉了大哥的名字,把名额让给了其他群众。 张明俊常说荣誉是大家一起干出来的,每次获得的奖金都会优先发给村里有贡献的老党员和困难群众。2015年4月28日,张明俊获得全国劳动模范称号。5月5日,参加完全国劳动模范表彰大会返村后,张明俊就把1万元奖金拿出来,又贴上5500元积蓄,为困难群众发了一笔“特殊奖金”。
3. “要是能多活三五年,我一定让村里再上新台阶。”
2015年5月中旬,张明俊病情恶化,胃部大出血,住进了医院。 村民们闻讯赶来,在病房外排起了长队。此刻,这个多次无私帮助过他们的好支书揪住了他们的心,村民们担心着,期盼张明俊能够好起来。 村民罗其林这样期盼着。他仍记得,自己因车祸双腿被撞断时,张明俊第一时间赶到医院,送来了3000元治疗费。治愈出院后,张明俊又送上米、面、油等慰问品。看到一家六口人住在牛毛毡房子里,张明俊又拿出5000元为他改善居住条件。 村民尤自霞这样期盼着。2010年丈夫意外死亡,留下母子二人,尤自霞又连续两次骨折。正当她对生活失去信心的时候,张明俊主动上门找到尤自霞,在自己的公司为她安排了工作。“要不是张支书,我不知道自己的苦日子啥时候是个尽头。他让我看到了生活的希望,也给了我们母子生活的信心。”尤自霞感慨地说。
学生罗天娥这样期盼着。当年罗天娥考上大学,却因家里拿不出8000元学费而忍痛弃学。当她收拾好行李准备外出打工时,张明俊把所需学费送到了她的手中,改变了她一生的命运。
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。担任村支书13年来,张明俊没领过一分钱工资,全部用作公务开支。据不完全统计,张明俊累计资助贫困学生50余名,帮扶贫困户200多户,为村民提供无偿扶助资金70多万元,资助教育和扶贫公益事业资金110多万元。 即使在弥留之际,张明俊心里还念着百姓,念着工作。 村文书汪成兴清晰地记得,张明俊和他最后一次通话给他交代了两件事:一是村小学的修缮要负责抓好,二是天柱山旅游景点中途的塌方路段要想办法修整好。”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,张明俊仍念叨:“要是能再活个三五年,我一定要让村子再上一个新台阶。”谁曾想,命运给他的时间如此吝啬。 2015年6月25日11时1分,张明俊因胃癌医治无效,与世长辞。3000多名当地干部群众自发为他送行,在外务工的乡亲专程返乡吊唁。 “风雨已吹灯烛灭,姓名长在齿牙寒。”张明俊再也不能陪伴家人了、再也不能安排工作了,再也不能奔忙在山梁之间了。斯人已去,他的骨灰静静地埋在秦巴大山,清清的瀛湖水伴他长眠…… |